位於浙江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,「碧色萬里:10-12世紀的草原絲綢之路」展覽開展。一走進展廳,第一件矚目展品就是來自內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館的「黃玉蠶」,屬國家一級文物,見證古代遊牧民族對玉器與蠶形象的崇敬。這也是黃玉蠶首次在浙江展出。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季曉芬介紹說:「它來自於新石器時代,距今已經有5000年到6500年,非常悠久。」
展覽分四大單元:草原絲路的緣起、遊牧農耕民族的印記、華夏多元文明的交融,以及草原絲路的延伸。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的「駙馬琥珀瓔珞」、赤峰博物院的「圓雕水晶鼠」、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的「佇立驢形青銅桿頭飾」等多件珍貴文物,均透過器型、紋飾與材質,展現歐亞文明在蒙古草原的交流與融合。
駙馬琥珀瓔珞
眾多珍藏之中,「折肩孝子圖鎏金鏨花銀壺」更是遼代多元文明交流的經典見證——壺的器型來自突厥語系地區,紋飾卻取材自儒家《孝經》故事,反映了當時的國際交流與儒家思想的影響力。觀展者說:「讓我能更多看到遼代多元文化的融合,把歷史脈絡串連起來。到內蒙古的博物館也不一定能看到這麼全,但在這裡可以一覽全局。」
佇立驢形青銅桿頭飾
折肩孝子圖鎏金鏨花銀壺
是次展覽匯聚全國10多家博物館、共213件(套)文物,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更高達66件(套)。展期將於10月20日結束。
圖片來源:城市雲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