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落於天津市河北區進步道48號的曹錕舊居早前重新裝修後開放,搖身變成津派國際文化交流中心。該幢磚木結構的新古典主義洋樓建築風格嚴謹對稱,體量厚重,結合古羅馬拱券門廊與古希臘愛奧尼克柱式,充滿中西合璧特色。經重新打造後,如今成為集「名人舊居+主題展館+公益慈善」於一身,使建築每一層都獨具特色,為遊客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。
曹錕曾任中華民國大總統,他去世後,其故居先後成為天津市第一醫院與渤海商品交易所的工作場地,之後一直空置。直到去年下半年,先由運營商津派國際承租進行修繕。津派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品牌宣傳部主任劉小傑表示:「保護是我們接手曹錕舊居後確立的第一個原則。在改造初期,我們在二樓一間封塵已久的房間裡,接近4米高的位置,發現了一組中式瓷片畫。」
屋內的中式瓷片畫是民國時期常見的家庭裝飾品——《教子圖》。目前保存下來的瓷畫有13塊半,其中一幅展示父親離家、兒子送別,長輩對晚輩諄諄教導的場景。小孩手中抱著的大鵝,典故來自《華清引·雛鵝》詩詞,被賦予教子、親情的寓意。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教授劉永勝說:「每一個時期的民間文化,都會帶有很明顯的時代特點。像天津的楊柳青年畫,有《教子圖》,到了民國以後還在流行,那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得更為激烈的一個時候。把傳統文化當中的家訓文化,在建築內部加以體現,這種保護是很有必要的。」

洋樓一開放,這些極具時代特色的元素就吸引了眾多建築愛好者前來參觀。而這棟洋樓也是該區域裏首個展覽空間,以書法、繪畫、瓷器、玉器等展品為主,接下來還將進一步擴充天津特色文創品等展品,讓國外的遊客和本地居民,都能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。
圖片來源:城市雲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