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房四寶:筆、墨、紙、硯,是古人必備的文具,其中的「墨」,自古有「藏煙」雅稱,更暗藏行業百年智慧——「留五斤」規矩,即是一款定制新墨製作完成後,不會全部賣掉,而會保留部分,以備不時之需。
上海兩大百年製墨品牌日前聯手舉辦墨藏品專題展,其中曹素功墨業創建於康熙六年(1667年),是清墨四大名家之首;而1900年成立於上海的朵雲軒,今年已經125歲。兩大品牌在業內享負盛名,堪稱藝壇雙璧。是次參展的125件套稀世收藏品,有不少是首次公開展出,讓觀眾跨越三個世紀,感受中國傳統墨文化的獨特魅力。
這些藏品歷史橫跨清康熙至上世紀90年代,幾乎涵蓋了上海開埠後,主要製墨作坊的產品。定制墨主既有清朝官吏、民國元老,也有社會賢達、文士達人;選題和用途則匯集了私藏墨、贈禮墨、紀念墨、官府墨等等。
上海筆墨公司總經理、筆墨博物館館長杜弘表示:「不僅有曹素功的『留五斤』,還有胡開文廣戶氏及其他上海墨家的留存。正因每製新墨皆留樣,才為今次展覽奠定基礎,讓觀眾與藏家得以親睹清至民國的珍品。」
「耕織圖」套墨
展中亮點包括曹素功第三代據康熙御詩與宮廷繪畫製成的「耕織圖」套墨,開創「御製墨」先河;與故宮同款的貢墨「二十八星宿套墨」更是稀世珍品。而1985年為日本展覽訂製的「金陵十二釵」組墨,墨面由朵雲軒畫師呂丁繪製紅樓夢人物,墨背則有朱屺瞻、劉海粟、謝稚柳、程十發等12位海上名家題詞,堪稱書畫與製墨的極致融合。
「二十八星宿套墨」
上海筆墨博物館首席研究員林仕亨說:「當時最年長的朱屺瞻已93歲,最年輕的紅學專家周汝昌亦57歲,12位名家平均年齡達74.66歲。他們在墨上留下的墨寶,猶如為這些大家在墨苑中立下了紀念碑。」
「金陵十二釵」組墨
圖片來源:城市雲平台